联华证券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网络配资炒股网站|配资炒股交易网站 > 联华证券 > 期货配资招商 跨媒介表达怎样突破传统摄影的边界与可能?_作品_研究生_女性
期货配资招商 跨媒介表达怎样突破传统摄影的边界与可能?_作品_研究生_女性

发布日期:2025-08-06 22:14    点击次数:146

期货配资招商 跨媒介表达怎样突破传统摄影的边界与可能?_作品_研究生_女性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学始于1985年期货配资招商,摄影研究生教学始于1992年。2025年5月,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和本科生毕业展相继举办。2025届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来自四个研究方向的11名硕士毕业生,2025届摄影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作品来自六位教师指导的35名本科生。本届影像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作品涵盖了多元的主题观念、多样的视觉风格,不同的语言手法,既有对生命意志的关照、对生态人文的忧患、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更有对新时期的人类新课题、新观念的关注与表达。

——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2025年5月

展开剩余98%

研究生毕业作品精选

研究方向:摄影表现形态研究

研究生导师:林简娇

孙浩

1998年 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

2018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台前幕后-暑假》

作品工艺:宣纸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45.5 x 194 cm

痕迹是日常中最常看见的东西,摄影可以通过光来捕捉痕迹。在这组作品中,作者通过扫描的方式获取身边日常使用的电子屏幕上的痕迹,每一次对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都在被叠加的状态下被获取,每一笔都是我们切实的操作,但最终又隐于我们的操作。

作品名称:《一则新闻的发布》

作品格式:MP4

作品尺寸:1080p

林宇煊

2000年 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

2018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Whisper》

作品时长:40s

作品类型:双屏影像

2025毕业季作品精选丨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

中国摄影杂志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每次感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都是一次细胞的学习。当细胞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它们可能会加速分裂或发生其他变化,以适应这种新的体验。它们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外界与我们的身体内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变化,虽然微小,却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证据。同时,在这一思考中,我也希望能够意识到显而易见的事物之下,不要忽略了那些细微而深刻的内部的存在。

作品名称:《今天能拿到小红花吗?》

作品时长:40s

作品类型:双屏影像

动机主要来自在成长过程中外界能够不断通过语言对个体进行塑造。虽然语言作为声音没有实体,但却包含着讲述者的个人经验,无论正向或负向的语言均能够影响个体的价值判断及自我评价。我着眼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针对不同视角的语言对个体的影响进行探讨,对其形成的压力和影响进行可视化呈现。

李淑琦

2000年 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2017年 本科就读于湖北商贸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自我标本》

作品工艺: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57.5 x 81.5cm

当代女性通过自拍这一日常实践进行着持续性的自我形象构建与身份认同,自拍成为社会性别话语的微观展演场。本组作品以标本陈列的视觉语法,运用试剂滴管、塑料球及菲林片等综合材料,将女性自拍图像转化为一系列具有解剖学特征的“形象标本”。这些被凝固在透明介质中的数字化面容,既是对社交媒体时代自我呈现方式的物质化呈现,也构成对当代视觉文化中女性形象标准化生产的隐喻性批判。

作品名称:《自我对话》

作品工艺: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00 x 150cm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道格拉斯曾说,女性一直承受着大众传播的欺骗。身为不符合主流审美规定的女性中的一员,身材焦虑问题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因身材受到的冷暴力对待也对自我性格的建立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本组作品即是以成长后自我的视角与过去的自我进行对话,对女性身体问题展开自我性质的关怀。通过自拍的方式对自我进行审视,以自我的视角进行自我关怀,呈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研究方向:影像跨媒介研究

研究生导师:严程

冯铉淇

1998年 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

2017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裂隙与链接》

作品工艺:金属面硫化钡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10x78cm

作品名称:《无尽花火》

作品工艺: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2025毕业季作品精选丨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

中国摄影杂志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作品名称:《要有光》

作品工艺:综合媒介

作品尺寸:38*38cm*12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以电为联系的社会,生产、通讯、生活已完全无法脱离电力工业。ἄτομος 是英文中“原子”的希腊词源,原义为“不可分割的”,从物理的微观视角而言,在电场的作用下,原子在电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排列结构,甚至在某些材料中,在电场的影响下原子可以排列为稳定的晶体结构,同样电对于当下人类社会也起到着同样的规训力。

本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裂隙与链接,作者将电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探伤底片进行了重新处理,通过对于与电力生产设施中微妙的裂隙与链接的诗意呈现,试图再现出潜藏在社会装置之内的各种权力与能量的矛盾状态。电力以“连接”之名编织秩序,却在工业装置内部与社会肌理中埋下无数“裂隙”,这些裂隙既是系统暴力的痕迹,也是抵抗与反思的入口。探伤底片本是检测电力设施内部裂纹的工具,其黑白影像本应服务于系统的维护,但在作者的作品叙事中却成为了揭示社会内部能量与秩序的形象。

第二部分:无尽花火,作者以多屏影像的方式,对于电力工业和电力运输、分配、控制及其下宛若原子般社群的讨论。电力社会的高效运转依赖于个体的原子化。电场中的原子通过电荷作用形成晶体般的稳定结构,而现代社会则在电力网络的规训下,将个体编排为原子化的精密系统。家庭被简化为“用电单元”,工人沦为生产线上的“能源节点”,社交媒体中的用户则被降维为“数据电荷”。电力不再是单纯的能源,而是一种权力拓扑,它划定边界、分配资源,“合闸”与“断路”生命在电力所控制的系统内无限循环。

第三部分:要有光,图像装置微距摄影拍摄的单向二极管照片构成以一种近乎透明的形式被呈现于空间之中,处于一种悬置的状态。这些二级管的照片均是在电力设施的机房中拍摄的。在电力工业中,电路的控制设施借助大量的单项二级管的闪烁来表现各个系统间的关系,而在日常生活中,从每家每户都有的电表、网络机柜到为人们日常网络生活和人工智能提供算力的服务器柜机中,每一个设施上都能找到这些绿色单项二级管的身影,它的闪烁是二进制中的零和一,更是数字时代生命状态的写照。

申林

2000年 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

2018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何时停止?》

作品工艺:宣纸数码微喷

作品尺寸:160 x 110cm

作品由图像系列与影像系列两部分组成,聚焦于信息时代下人类对于科技工具使用量剧增背后所带来的大量隐性行星资源消耗现象。图像部分模拟的是内蒙古通辽地区硅矿开采爆破瞬间的图像数据。通过涂抹感光胶的玻璃板作为基底,用金属硅粉与通辽当地的粉尘土壤等材料进行显影曝光。试图凝固天、地与物之间的瞬间“情境”。影像部分则通过数据化影像文献进行展示,并重新审视虚拟数据对于自然世界中的空间与环境的纯粹关系。在大量的庞杂信息流生产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成为资源的过度利用者,对于数据和资源我们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和单位,这导致我们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数据搜索引擎的滥用成为常态。我们何时停止?如何停止?

作品名称:《Sylvan Reliquiae》

作品工艺:实验影像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我们栖身的地球之上,森林覆盖了32%的地表面积。自古至今,在众多神话、宗教与哲学的领域中,树木都被视为某种精神、生命或是知识的原型。作者通过数字后期去除森林的原色,希望表达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之间的认识与感知,也是对表象与真实之间的一种怀疑。在这里,森林从来都不是背景——它是影片的主题和焦点。对于森林的思考和假设,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受到某些关于关系的思考方式的殖民。我们只能通过我们固有的人类语言的联想以及假设,来想象自我和思想可能形成联想的方式。对于非人类生命我们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这段实验影像以抽象视觉的形式构建,调查了森林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在影像内容中加入物质性与抽象性暗示着与森林的不同关系。试图在政治、殖民主义和环境条件之间与自然森林建立联系。影像中体现了多个时间节点所表征的具有指向性的图式,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从这片森林中得到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

娄懿丹

2000年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18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何谓》

作品工艺:视频影像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本作品以影像的方式探讨当代社会在泛娱乐化与信息过载背景下的集体现象与个体困境。画面取材于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通过拍摄与后期构图的手法,使其在影像中成为不断叠加的视觉符号,象征着信息的密集堆叠与认知的扭曲。在数字媒介与算法逻辑的牵引下,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物质消费来获取所谓的“幸福感”与“归属感”。然而,这种由外部赋予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且表层的,逐渐取代了对内在自我与本源价值的思考。

图像中重复叠化的结构,仿佛无尽回旋的镜像,暗示着人在消费逻辑中不断循环、陷入麻木的精神状态。雪地上冰冷孤立的刀具既隐喻潜藏于日常之中的危机与异化,也象征个体在欲望推动下所产生的分裂与焦虑。观者在影像中既是窥视者也是共谋者,在信息的洪流中难以自拔,最终所追寻的“意义”仅剩下虚无的回声。

个体渴望通过“物”获取生活的“幸福感”,在媒介的催生下愿景如浪潮般难以阻挡变的逐渐扭曲,“物”像符码一般存在于影像当中形成信息囤积,所找寻得终极目的仅剩虚无……

“我们一直寻找的其实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常所愿的原因……”

作品名称:《乌合》

作品工艺:综合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通过机械系统、环境数据与规训权力的三元耦合,探讨技术理性对人类与自然双重管控的深层逻辑。四台打印机以闭环结构持续打印环境参数指标,纸张从空白到被墨迹完全覆盖的过程,既是对生态监测技术无度扩张的具象化呈现,也隐喻着现代治理术将复杂生态系统简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认知暴力——福柯所揭示的规训机制在当代已演化为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标准化管控,气候模型预测、碳排放配额体系、生态红线划定等技术工具,本质上是通过数据化将自然纳入可计算的管理框架。

装置中各国人士的讲话的投影与AI朗读的《规训与惩罚》形成互文:前者展示权力如何将环境议题转化为政治表演的媒介景观,后者则指认技术官僚体系如何通过数据监控重构规训范式——当动物迁徙轨迹被卫星追踪、河流污染被实时监测、公民垃圾分类行为被算法评分时,环境治理已不再依赖实体空间的直接规训,而是通过数据流构建起更高效的全景敞视系统。

打印机链条的物理循环与数据墨迹的不可逆的熵增,对应着环境治理的悖论:墨色吞噬纸张的“完成态”恰似生态保护沦为数据达标竞赛的荒诞终局——北极冰盖消融被转化为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模型,生物多样性危机被压缩为物种灭绝速率的统计曲线,这种将生态复杂性削足适履为可量化指标的过程,实质是技术理性对自然野性的规训。

作品通过机械重复打印环境数据的压迫性节奏,揭示当代社会的双重规训结构:人类既是被环境数据监控的客体,又是参与自然管控的主体,而自然本身也在传感器网络中被重构为永远“可见”且“可干预”的对象。这种双向规训在打印纸张的持续覆盖中达到临界——当所有环境数据最终湮没为黑色平面,它既宣告了数据化认知的极限,也暗示被遮蔽的生态真实可能正以不可见的方式反噬系统。

张博文

2000年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18年 本科就读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被观看的练习》

作品时长:5分57秒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观看本身是一种规训,所有动作都为被看准备。

这部影像并不描绘某种确定的现实,而是将身体置于被观看的结构之中,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对观看机制的回应。画面中的广场舞者与笼中的动物,不属于同一种存在,却在同一种系统内活动——一个为自我协调的公共节奏训练而排列动作,一个在不可逃脱的重复路径中完成日常。它们共享一个节拍,一个被安排的空间,一个始终在场的观看者。

这不是一组用来讲述人与动物关系的对比图像,它也并不关心“自由”是否存在,而是将两种不同的身体结构并置在同一图像中,让它们彼此重叠、错位、互文。广场舞的队形、动物踱步的轨迹,在节奏上逐渐契合。剪辑让它们在动作上同步,在空间上切分,在意义上交错。影像不再是叙述工具,而是一种制度秩序的视觉显影。

被观看是一种空间安排,也是一种节奏控制。身体在节拍中练习自己如何出现在影像里,如何成为可识别的单位、被评价的姿态、被捕捉的轮廓。那些“被看得更好”的人,拥有对齐能力、队形意识和对系统反馈的敏感;动物则在节奏中重复直到平滑出一个可供观看的秩序。观看的标准并不在于动作本身,而在于动作是否能“适应图像”。

整部作品是在练习一种节奏中的观看方式。观众并非在理解某种现象,而是进入了节奏即判断、重复即合格、同步即消除的效果中。那些跳舞的身体,不再是表演者,而是被认可的动作单元;那些踱步的动物,也不再是生命体,而是陈列空间中用以构成节律的运动部件。

这不是对规训的控诉,也不是对展示的讽刺,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揭示。不传达情绪立场,也不诉诸悲悯伦理。它不是为了赞美人与动物的相通之处,也不强调人类日常的荒诞性,而是将两个“被看见的身体”放置在一个观看平面之上,让它们在影像中完成一种结构暴露。它们都是“展示对象”——被拍摄、被管理、被安置在制度与节奏之间的生物体。

观看在这里不再是无辜的,它是一种判断行为,是一种技术介入,是对身体所处位置的再一次确认。观众面对的不只是影像本身,而是自己在观看中所占据的位置。

影片中,观看与被看从未对等。这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种默契的表态。不是舞蹈,是归位。

作品名称:《机器如何看我们》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60x40cm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介入的时代,人类作为主体的视觉经验正在被重新塑造。观看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关系,而转化为一套由算法主导、数据驱动的识别机制。在这样的语境下,作品意在批判性地审视当代技术环境中个体如何被视觉系统解构、归档与规范,并探讨在算法治理下人的存在状态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变。

本作品以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视觉逻辑为基础,模拟机器如何通过扫描、分类、标准化与排除,重构人类世界的可视性秩序。创作中,制作出大量经由人工智能逻辑重组的人脸图像、动作追踪图、分类错误样本与残片化数据图像。这些图像刻意暴露人工智能在识别过程中如何压缩多样性、规训异常性、并最终抹除不可归类存在的机制。

观众面对被标准化的人脸识别图像,每一张面孔都被量化成性别、年龄、情绪概率的参数集合,看到身体如何被骨骼线条重构,行为被转译为系统可理解的轨迹模板。再进一步,识别错误与分类失败的图像显现,似人非人的物体误认成人类、情绪标注错位、种族识别混淆,这些故障揭示了技术体系内部隐藏的偏见与认知缺陷。观众看到身份抹除区域只剩下被删除、碎裂、无法归档的数据残片,象征那些无法被标准化、最终被排除在系统之外的个体。

在机器观看的体系中,“看见”不再是理解的开始,而是规训的手段。被归档的人,才被承认为存在而未能被识别的人,则在技术记录中彻底消失。人工智能不是无偏见的中介,它选择了哪些特征被强化,哪些特征被忽略;它在无声中重构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什么是应当记住的存在,什么是可以被遗忘的例外。当观看行为本身被交由技术代理,当身份认同变成一套归档逻辑的产物,人是否还能以完整的、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主体形式存在?

研究方向:当代摄影语言研究

研究生导师:叶红

裴洪伟

1996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2015年本科就读于沈阳工业大学

2022年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奥德赛》

作品时长:5分28秒

作品类型:视频装置

《奥德赛》利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视频素材拼贴、叠加、组合、计算机处理形成了具有混沌、无序、光怪陆离特点的视觉画面。

作品结合了荷马史诗文本与人工智能,创造了一种超自然与人类经验相交织的叙事世界。探讨人类通过科技进行命运式的探索、寻找身份与归属感的意义。在技术奇点的当下,以考古未来主义的视角重审人类文明,当我们的意识可以被上传云端,记忆能够被篡写,人类是否还能保持对自我、对家园、对文明的忠诚?我们究竟是新世界的开拓者,还是旧世界的原住民?

作品名称:《盖娅》

作品时长:5分24秒

作品类型:三屏投影

《盖娅》灵感来自拉图尔著作《Facing Gaia: Eight Lectures on the New Climatic Regime》。智能时代,算法加剧了个体无意识。新的造物主-盖娅之手,掌控着这场集体的“运动”,又不轻易显露意图。人工智能生物以其混沌与无序冲击着集体的规整,打破了既定的秩序与逻辑,也构建起”新”集体的缩影,他们是被设定程序的“政治机器”,朝着既定方向盲目涌动、生成,虽有目的却不知终点何在。这一集体在行进中,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视与规训,恰似“监控器”“数据”所代表的“大他者”目光,将集体欲望塑造成既定模样。

作品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图像、视频、运算过程随机排列、组合叠加,形成了一种具有未来感的画面效果,其中的意象通过代码或观者想象连接起来。

徐子暄

1999年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17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芥子纳虚廊》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宣纸

作品尺寸:150x90cm

古代园林营造与山水观紧密相连。古人于居处体悟不止山水画的“卧游”,造园初衷以山水观为主,将意识投射在湖石草木中。园林对于古典文人是一种桃花源式的逃逸,它补偿着都市俗务的纠缠和面对生活琐碎的苟且。 儒家规制的房屋格局和道家园林的天马行空构成了最为形象的空间对比,自然仿佛在微缩山水的象征中获得了超越。园林以一系列景点为线组织布局。通过中国传统散点透视观察园林的视角,本组作品采用6个视点、12张照片拼合,将不同时间内的空间拼接成平远图式的全景园林景观长卷。

作品名称:《太虚雾障》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绢布

作品尺寸:150x90cm

山水,“宣也,宣气,生万物”。“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人同天地相同,受元气而生。道家视道为万物之本源,视气为道所派生的形下之现象。天地万物由气构成。“太虚”是气的一种无形而虚静的状态。这一状态是“气”的本然状态。“太虚”凝聚而为“气”,“气”消散而复归于“太虚”。“太虚”的属性通过“气”而赋予天地万物。古时人们感叹自然力量的宏伟永恒而产生出对于自身渺小而生命脆弱的生命情感,这样的情感被投射到自然信仰中。中国山水的观赏糅合了多时空的散点透视法,

在摄影中,运用山水画移动焦点视点的观看手法,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内不同视角取景,将相似质感的山峦进行叠加重组,再造“仙山”。融合国画“三远法“中的空间形态与构图,在视觉客体和心理意境双重层面中塑造出悠远的境界。雨后迷雾将时空进行了定格,若隐若现的山脉悬浮于无垠的虚空中。

胡玥琳

1999年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17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观看no.1》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x100cm

这组作品是通过卫星定位,以电子卫星的视角观测作者从小生长到大居住的工业城市,以俯瞰的角度拼凑而成,让作者和观者共同以“间接观看”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文明。

观看一直是作者对摄影的探讨和认识,在摄影普及与大众之中的当今,我们是否好好用相机或其他媒介观看这个世界?这幅作品正是通过人造物来反映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以及工业城市在如今社会的现状。

作品名称:《归尘》

作品时长:4分钟

作品类型:实验影像

在视频制作时,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将齿轮、车床这类代表传统工业的元素与新兴科技相结合。其中画中展现出老工业车间的运作过程,并且穿插了在工业城市中坠落的运动画面,将人类生产制造与城市变迁相连接,也在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质的重塑。外围画面则在星辰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新兴科技的运动过程,最终外围画面的星辰与内里画面的地质尘土一同慢慢消逝,展现出万物归于尘土的哲学意境。

作品名称:《沉积岩》

作品工艺: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30x30cm*16

《沉积岩》是由16块30x30cm的铁板构成,工厂中腐蚀生锈的铁板经过车床刀具加工后,被处理得崭新锃亮,再在上面打印了由ai生成的工业城市图像。其中处理后的铁板仍然会留下刀具磨损的纹路,并与图像交相辉映。

《沉积岩》以地质学的物质属性为切入点,通过工业媒介与数字技术的双重介入,探讨中国东北工业文明的历史沉积与当代转型。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语境下,作品既是对东北老工业的致敬,亦是对智能时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发问——当ai开启新的工业形式时,那些被时间磨平的记忆沟壑,是否仍在塑造着未来的地质层?

研究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语言与形式研究

研究生导师:孙小川

李培鑫

1998年 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

2017年 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2021年 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

2023年 研究生就读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Fine Art Practice专业

作品名称:《Ripple Realm》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该作品围绕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微妙而不稳定的感知状态展开,试图触及一层无形却真实存在的“感知膜”——它不是明确的边界,而是一种时刻变化、时而通透、时而断裂的界面。这层界面既指向人与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象征了现实与意识之间的潜在张力。

作品构建了一个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精神场域,使个体在其中不断滑移、脱序、再定位。与其说是在再现某种现实,不如说它是在模拟一种被现实扰动下的主观经验,充满不确定性。每一幅图像既是一个感知瞬间的凝结,也是一个断裂情绪的再现。图像成为这种经验的情绪载体,也是一种观看自身的反射实践。

作品关注的不是图像本身,而是人在观看过程中与图像之间那种流动而脆弱的感知关系。

作品名称:《Ripple bloom》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00x100cm

本件作品是我对“图像——现实关系”持续探讨中的一次形式延伸,延续了我在《Ripple Realm》中对“感知膜”的思考,使图像转化为一种生长中的界面。作品通过将摄影图像输出于金属波浪板之上,构建出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视觉结构,模糊了传统图像的观看路径与物理边界。画面呈现一束似被气泡囚困的花束,整体包裹感营造出一种既漂浮又仿佛被束缚的状态。这一意象象征着个体在非线性流动与短暂静止之间的感知张力——关于“自我边界”的不稳定体验,也映射出当代意识在复杂环境中的游移状态。

波浪状支撑结构并非仅为形式语言,它暗示了环境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与感知的碎片化。当观众在空间中移动时,图像随之扭曲、变形,从而强化了“可视性”的不确定性,挑战了影像的静态性与权威性。

本科生毕业作品精选

作者姓名:白雪

作品名称:《与经典对话》

作品工艺:油画布/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90×12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作品使用戏仿与自拍的方式来探讨女性身份与心理创伤等主题,通过挪用电影史名作中的经典图式,围绕人物状态的重塑展开。作者模仿她们的神态表情、肢体动作和穿着打扮,在镜头前完成穿越时间的“对话”。例如在《仿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呈现一种表面平静、内在的忧郁的状态,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复杂心理。

作者姓名:曹雯欣

作品名称:《观石记》

作品工艺:宣纸/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85×150cm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打卡”一词在当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下,已演变成为一种多元且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受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各种“网红打卡地”应运而生,吸引着人们去参观、拍照、打卡,这样的行为逐渐形成了“媒介景观”,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变成了一种以图片和影像为基础的“景观社交”。随着打卡文化的疯狂蔓延,“网红打卡地”就像一个“大型摄影棚”,人们沉溺于影像图片的谎言中,忽略了内容本身和行为的意义。

作品围绕着“景观”这一词进行展开,采用蒙太奇的创作形式,放大了蒙太奇的非线性叙事这一核心特点,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人物影像进行拼贴与叠加,展现一幅简单而又复杂的“景观秀”。侧重于对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景观与文化现象的揭示,通过隐喻的手法,反思消费主义背后的问题,批判现今群体盲目跟风,痴迷打卡,从而被“景观”控制的关系。

作者姓名:陈凡芮

作品名称:《时尘》

作品工艺: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53.6×146.8×146.8cm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红线被视作命运的丝线,悄然缠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而在我的眼中,这份神秘的联结,不仅适用于恋人之间的情愫,更能深刻诠释家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红色,是流动于血管中的生命之色,是维系生命的血液印记。恰似作品中的红线,承载着我们与家人的血脉相连。

作品用红线层层缠绕立方体,构筑出一个形似巢穴的空间。巢穴,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更是家的温暖隐喻。当观者置身其中,被细密的红线温柔包裹,仿若在家中感受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将承载着时光印记的旧照片与当下拍摄的新影像交织缠绕于红线上,观者既能窥见一个家庭记忆的碎片,捕捉到岁月在成员身上留下的痕迹;也能自由畅想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凝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唤起对自己家庭的回忆。在这份独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触中,不禁感叹时光的悄然流逝。

作者姓名:陈昊远

作品名称:《共生》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70×60cm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本组作品分为7个画面,左侧都为自然界的植物、钢铁等一些生存在自然界的物质,右侧都为人体部位。展现人体与自然在形态、质感、纹理等方面上的呼应,表达两者外在和内在的联系,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共生的状态。

作者姓名:陈禹嘉

作品名称:《无相》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00×150cm

指导教师:严程

作品阐述:作品借由斑驳破旧的空间、彩色玻璃窗与灵动蓝色线条的组合,探寻“无相”之境。画面中,斑驳陈旧的室内空间与色彩斑斓的窗户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混沌与明晰的交织。人物于其中的姿态或凝望、或触碰窗户,似在探寻某种无形却又引人追索的存在。破旧空间似人心境,承载过往痕迹与复杂情绪;彩色玻璃窗引入绚烂色彩,象征希望与多元可能,打破沉闷,为空间注入活力。蓝色线条自由延展,似思绪流动,无形却有力。作品意在传达世间万象看似有相,实则虚幻无常,人们在纷繁表象中应洞察本真。观者于作品前,可感知外在形象的模糊与内心感悟的澄明,体悟“无相”背后蕴含的深邃哲学与生命思考。

作者姓名:胡杨

作品名称:《我可以……?》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00×75cm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作品以个体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我可以拒绝吗?”“我可以快乐吗?”“我可以独处吗?”“我可以回去吗?”,揭示现代人作为个体的生存困境。整体创作通过视觉元素与文字的交融,为观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内心世界的窗口,唤起人们对自我情感与需求的关注,引导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探索自我关怀与成长的路径。

作品采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重复的文字结合人物局部形象,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内心独白场景,对同类发出询问、对世界发出询问、对社会发出询问。深度挖掘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诉求。画面中,这些直白且重复的问句,如内心不断回响的声音,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选择、社交、边界和情绪时的挣扎与渴望。鲜明色彩的条带色块承载着重复排列的文字贯穿画面,强化了这种情感的冲击力与持续性。而人物主体着装统一为白色系,这种单一色调营造出纯净、质朴、简洁的视觉基底,使得贯穿画面的彩色文字条带更为突出。文字的重复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压迫感,迫使观者去正视文字背后隐藏的情绪诉求。

作者姓名:李佳慧

作品名称:《自我炼金》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30×110cm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作品灵感来源于荣格的炼金术,第一步是“黑化”(Nigredo),这一阶段象征着面对内心的阴影,会带来痛苦、迷茫与自我怀疑,就像炼金过程中物质被加热至看似腐朽的状态,是旧有自我认知的破碎,它并非单纯的物质化学实验,而是一种深度的心灵探索隐喻。作品通过对物品进行切割、缝纫、镶嵌等二次加工来指代,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解读,以物质转化为隐喻,通过内心的深度探索,实现从自我认知到心灵圆满的蜕变。

作者姓名:李姗姗

作品名称:《敬畏》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15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作为一个处在人生分界点的年轻女性,我需要独自一人面对着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仿佛我不是我,大家塑造的才是我。

作者姓名:刘含雍

作品名称:《家片》

作品工艺:宝丽来移膜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作品用多张室内空间照片,通过移膜技艺拼贴出一个虚构又熟悉的“家”。移膜的脆弱质地呼应“家”的脆弱与珍贵,让观众小心翼翼地亲近,仿佛触碰记忆。照片承载着不同家庭的片段,经解构重组后,超越具体地点,成为集体记忆的“家”意象,唤起观众的个人回响。家是物理空间,也是情感与时间的叠合,观众可在作品中找寻记忆碎片,拼凑出心中的“家”。每个人对家的记忆不同,它承载着灵魂、精神和肉体。作品让观众回忆家,实现自我内化,“家”是身份认同的载体。移膜失败的试验品也被展出,强化“家”的无常性,引发记忆改编权讨论。

作者姓名:刘明慧

作品名称:《真相与真相之后》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210×315cm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真相”永远是经过一定的结构性或程序性处理过的再现。一旦理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不再成为接近真相的途径,人们唯一可以诉诸的就是主观性原则。社交媒体的属性充分刺激了人们的需求,释放了人们的欲望,满足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社交媒体不经查证便盲目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

作品运用AI撰写了一篇实时报道,图片也都是由AI生成。借用AI的虚构属性讽刺现代社会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不同的事实,旨在探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摄影。

作者姓名:刘昕雨

作品名称:《痕迹标本》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10×150cm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本组作品通过摄影拼贴,重构“身份痕迹物品的陈列现场”。将书桌、床铺、衣柜等私人空间,转化为承载记忆的微型剧场。我们生活在物质的褶皱里,书本、衣物、电子设备等日常物品的摆放痕迹,都是肉身在时空中刻下的隐形碑文。打碎空间框架,让观看者代入“我”的视角去看,以立体主义拼贴手法,记录同一个场景下不同视角的多张照片,拼贴出一个由物质碎片编织的“自我图谱”。

作者姓名:刘伊依

作品名称:《数据之城》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7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本组作品以Midjourney生成的数据城市图像为依据,以作者现实拍摄的城市照片作为基础,通过描述城市中的万象踪迹,借助理性程序来生成更具未来感的图片。同时采用Stable Diffusion处理细节、提升画质。充满虚幻感的、超自然的画面,体现了AI技术发展下,图像创作的强烈的数字化倾向。

作者姓名:刘苡硕

作品名称:《乐园》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手工书制作

作品尺寸:29.7×4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本组作品以废弃的老旧游乐园为拍摄对象,融入核艺术风格,通过超现实的视觉呈现,探索其背后隐藏的核艺术特质,展现一个充满超现实主义与怀旧色彩的梦幻世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独特的网络文化,核艺术应运而生。它继承了蒸汽波风格的复古与迷幻,又融入了超现实主义。老旧游乐园作为曾经的欢乐之地,如今却荒废在时光的角落里。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激发了我用核艺术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它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梦境,等待着被重新唤醒与解读。这组作品不仅是对老旧游乐园的记录,更是对人类记忆与时间关系的思考,希望观众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的温暖与美好。

作者姓名:陆思雨

作品名称:《物欲镜像》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04X130cm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当代消费社会早已超越了物质匮乏时代的生存需求满足,成为符号价值的狂欢场。年轻人对水钻的热衷,本质上是对消费符号的主动选择与重构。衣服不再仅仅是蔽体之物,麦当劳可乐杯也不只是盛装饮料的容器,手机更非单纯的通讯工具,它们都成为了年轻人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载体。水钻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装饰元素,其闪耀的外观与符号意义,契合了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对“独特性”“精致感”的追求。将水钻贴在这些物品上,实际上是在通过消费行为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与展示,试图在同质化的消费环境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

这种消费行为也反映出年轻人在消费主义裹挟下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个性化的消费来摆脱工业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千篇一律,追求与众不同的自我表达;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费主义设定的符号陷阱,水钻本身就是消费主义制造的时尚符号之一。年轻人在对物品进行装饰改造的过程中,既抵抗着消费主义的同质化侵蚀,又不自觉地成为消费主义符号体系的参与者。

作者姓名:罗锴渲

作品名称:《空白时间》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尺寸:60.96×34.56cm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告诉女儿父亲幸福地住在天上的山谷里,只要想念他就能见到他。女儿相信了,但靠自己的想象却没有在山谷见到父亲,觉得父亲独自生活会很孤单,但是她坚信自己终究会见到父亲。

在经历过关于我对自己梦的实验后,我相信梦跟现实并非处于二元对立,这两个世界就如同天平一样。凭借梦能够弥补生活中自我的压抑,缓解社会与自身的平衡点。因此对我而言梦是重要的,是对于现实因素的收集与再模仿,所以在梦里现实将会暂时搁置,而梦醒了理性将会回归本身。

作者姓名:马嘉禾

作品名称:《0分55秒》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选择我成长经历中的重要节点表现:小时候跟着姥姥生活,念诵经文的声音伴随着我的童年;在上学的时候,我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每天都听戏曲、唱戏哄我入睡;爸爸工厂中各种机器的声音伴随着我的成长;爸爸2021年因病去世,我始终没有听到父亲的夸奖,葬礼的唢呐声一直充斥在我的脑海。

通过追寻自我的记忆,拍摄了四部55秒的影片。通过声音音频的振动形成图案,这些图案承载着记忆。视频通过剪辑、错频、双屏等方式,构建一个立体的记忆空间。装置一,将音响喇叭与铁片连接,拍摄下铁片上的沙粒因为喇叭的振动而形成的图案。装置二,通过声音的振动带动光线的位置移动,形成运动轨迹和图案。观众的手机可以和作品连接,生成想要的声音振动的图案,与作者互动。

作者姓名:宋汗笑

作品名称:《镜欲望》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00×150cm

指导教师:严程

作品阐述:在现实世界中玻璃、水、镜子这类能映出“虚像”的物质无处不在,这些虚像仿佛人们潜在的欲望。将人物和建筑环境复制镜像,组合在一起。想要表达人的欲望是反复且不断延伸的,当人通过镜像认知构建自我时,欲望便转化为一种双重欲望——本身的欲望和通过他人折射的镜像欲望。镜像欲望是一种虚实交织的欲望,而通过这些物质镜像,欲望也则一直反复延伸。无限地延伸,人们的欲望也渐渐变得迷茫,延伸到最后人们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姓名:田博文

作品名称:《我与他者的距离》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100cm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作品是一组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底层逻辑的纪实摄影。创作初衷源于对“观看”这一行为本身的反思。在全球图像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影像是否仍能真实传达文化身份,摄影者在凝视“他者”时,又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建构一种权力结构。

本组作品采用了模糊化处理的纪实影像,以看似“失败”的摄影语言刻意模糊地标性建筑与人物形象,构成一种抽离现实、悬置意义的视觉状态。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传统纪实摄影“再现真实”的挑战,也是对观看主体的质问。当影像不再清晰,我们是否仍然执意赋予它既定的文化认知。这些看似遥远、难以辨识的场景,正暗示着“我”与“他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权力张力。作品中呈现的建筑与人物影像大多带有象征意义,它们是历史、权力与文化身份的视觉符号。通过去清晰化的视觉策略,打破影像的殖民叙事结构,使观者不能简单地将被摄对象归类、标签化。这种“不确定性”的观看体验,正是体现了后殖民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多义性。

作者姓名:万东奇

作品名称:《人山人海》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通过构建一个超现实的“视觉迷宫”场域,呈现出高度密集的信息流、人群符号与符号系统的堆叠状态,使观众沉浸于一种视觉饱和的观看经验中,对现代社会“景观化生存”现象进行反思。作品围绕信息过载、观看异化与个体消隐等议题展开,个体意识被不断消解于以数据、流量、标签为主导的宏观系统之中,而人群则成为匿名的景观单位在一个由权力、资本与技术共同构筑的图像秩序中,被无限复制与消费。在形式语言上,融合人工智能图像生成与数码拼贴的手段,采用横向延展的卷轴式构图与高密度视觉拼贴策略,营造出一种压迫性的观看经验。

作者姓名:王鹤蒙

作品名称:《镜像》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20×150cm

指导教师:严程

作品阐述:作品以类型学摄影为方法论,聚焦当代“二次元”青年和她们的私密场域。作品中的“coser”在宿舍、出租屋等日常空间里与虚拟角色“共生”。被物品填充的方寸之地,既是现实生存的容器,也是精神世界的显影盘。我捕捉“cosplay”群体在“角色扮演”中完成的自我重构:现实社会中身份的流动性加剧,“cosplay”成为一种“镜”——照见Z世代在现实和虚拟中寻找自我、笨拙又坚定地缝合自我的模样。

作者姓名:王宏轩

作品名称:《自助》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影像拼贴的自助系统。

作者姓名:王岚彬

作品名称:《梦与梦与计算机》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在梦中寻找现实,这一行为与在电子游戏中复现的现实中寻找现实的痕迹相似,我沿着这种感觉制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些都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切片。

作者姓名:王铭浩

作品名称:《Perspectives2025》

作品工艺:老照片/相框

作品尺寸:30×40cm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利用家庭老照片作为采访材料,随机采访路人对照片的分析,人工智能软件根据这些他者的分析内容,创造照片中人物的生平故事。AI编辑整理所有采访内容,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创造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人物生平经历。故事中缺失的图像照片由AI生成影像。最后的展现形式为原始照片、生成影像和经他人分析整理出来的一份虚假档案。

影像的话语权在当下的网络媒体环境中,由精英叙事转变为草根文化,每个人都有利用网络影像资源创作的权利。作品想要探讨的是在这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人们能否遵循内心的判断,合理分析事物的客观属性。

作者姓名:王茹

作品名称:《不确定的回忆》

作品工艺: 艺术微喷/手工烧灼/拼贴摄影

作品尺寸: 75×5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焚烧——是时间的痕迹,也是存在的痕迹。这些图像并非在讲述某个过去,而是在展示过去如何消失。而我们面对这些图像时,甚至无法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在场。

作者姓名:王彦霖

作品名称:《身份剧场》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40×80cm

指导教师:薛志军

作品阐述:在数字时代的身份解构浪潮中,选择以“历史人物数字化”为切入点,通过AI图像生成技术重构史书中记载的古人面容,并赋予其现代身份证符号系统。展览呈现两组并置的视觉文本:由AI复现的古人肖像与按身份证编码规则生成的虚拟身份证明,形成历史真实与数字虚构的对话场域。作品试图揭示的并非AI能否还原古人真容,而是这种技术冲动本身暴露的人类认知局限:我们总在寻找确定性,哪怕它来自最不可靠的算法。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古人身份证"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身份焦虑镜像。

作者姓名:徐嘉艺嵘

作品名称:《空转》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作品结合了实验影像、行为艺术与摄影,关注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焦虑与精神困境。作品以行为性的动作重复与影像的循环结构为核心,探讨当下人在社会高速运转机制下所陷入的“无法停止的状态”——一种既被动、又盲目的持续前行,仿佛身体早已自动化运作,意识却始终滞留在原地的精神空转。

作品中个体的行为不再由明确的目标驱动,而更像是对外界压力和内在执念的无意识回应。影像呈现出机械重复的动作与凝滞的空间,唤起观者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反思——人们究竟是在主动追逐某种意义,还是仅仅陷入了一场习惯性的自我循环?通过镜头的冷静凝视与行为的持续重复,构建出一种心理压迫与时间冻结并存的视觉场域。作品试图揭示,在高度结构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如何被卷入“必须前行”的逻辑,而这种看似积极的行进,往往只是意义缺席下的惯性漂流。影像不仅记录行动,更成为情绪的投射;行为不仅是身体语言,更映射出当代人的内心状态:焦虑、执迷、困顿——在这场无尽的空转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模糊,最终只剩下机械的运动和停滞的灵魂。

作者姓名:徐婧清

作品名称:《痕》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亚克力板/金属旋转框

作品尺寸:21×29.7×2.4cm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创伤、记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们如何记录那些伤痛?如何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体验?身体上的伤痕会愈合,但记忆中的痕迹却可能长久存在。而语言往往成为创伤的另一种载体。

将伤痕印在透明的亚克力上,光可以穿过它们,如同穿过一层薄薄的皮肤。这组作品共24件,对应人体24处常见伤疤:不合身衣物的勒痕、食指的菜刀切口、剖腹产的蜈蚣状缝合……

亚克力板的背面印着文字,是受伤者自己写下的。有些是当时的情状,有些是事后的感想,字句长短不一,墨色深深浅浅。二者形成一种奇特的覆盖。“痕”最终成为一道界阈,分隔又连接着伤害与被伤害,记忆与遗忘,观看与被观看。在这透明与不透明之间,摄影者完成了对创伤最冷静也最炽热的凝视。

作者姓名:徐敏暄

作品名称:《Chthulucene》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150cm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作品以唐娜哈拉维“克苏鲁世”概念中“共生”为灵感,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向着未知的目标(死亡或永生或进化等)砥砺同行。画面中这些未知的目标坍缩成具象的基本图像,画面中其他物种图像是模糊的,无法单独观看,只有同图中的“他者”共同看向未知的目标时,整幅作品才会愈发清晰。

作者姓名:许适航

作品名称:《我的n次方》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150×100cm

指导教师:严程

作品阐述: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人类生活的当下,个体身份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组。作品试图通过摄影与算法的结合,探讨身份的多重性、碎片化的存在,以及技术如何重塑我们对“真实”的认知。标题“n次方”隐喻了无限可能的身份组合——每个人不再是一个固定符号,而是由无数碎片化特征与环境变量交织而成的动态集合体。

作品以人脸的眼、鼻、嘴等关键器官为“身份符号”,通过局部截取形成基础素材;同时从日常场景(如街道、居所、自然景观)中截取片段作为环境样本。利用Photoshop的生成式填充功能,将面部器官与场景片段输入算法模型,分别生成完整肖像与虚构场景。此过程刻意保留算法的随机性(无指令随机补全片段素材生成),以暴露技术介入的痕迹。将生成的肖像与场景进行匹配,并非依赖客观逻辑,而是通过视觉质感(如光线、色调、纹理)建立主观关联。最终作品以模仿真实场景的视觉语言呈现,却承载着完全由算法生成的“非真实”内容。这种矛盾构成作品的张力,亦是对数字时代“后真相”状态的隐喻——我们所见的“真实”早已是技术与现实共谋的产物。

作者姓名:姚佳彤

作品名称:《彩塔之下》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辽宁广播电视塔,俗称彩电塔,作为沈阳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把它当作网红打卡地。彩电塔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视觉焦点,也是承载市民集体记忆的“精神地标”。作品将彩电塔当作背景板,拍摄了彩电塔附近长期生活的人,以闪光灯摄影为媒介,试图解构对彩电塔的符号化想象,作为东北文化的视觉图腾,与周边的彩塔早市、彩塔夜市、青年公园、老社区等构成的“低空烟火圈”形成了空间张力,捕捉了东北市井群体的生存状态。

作者姓名:张钧凯

作品名称:《类人格》

作品工艺:蛋白印相/纯棉铂金相纸

作品尺寸:16×21cm

指导教师:林简娇

作品阐述:作品灵感来源于MBTI人格测试,不同的人格类型揭示了人类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多样性,通过摄影手段呈现不同人格类型的“视觉肖像”。 以多重曝光的方式拍摄了周边朋友们的肖像,来表现他们的行为、情绪、状态等多形态的变化。最后以古典工艺——蛋白印相的手法来呈现。

作者姓名:张翘楚

作品名称:《从公寓飞向太空的人》

作品时长:4′33″

作品类型:静态摄影/动态影像

指导教师:严程

作品阐述:作品时长4分33秒,以综合媒介呈现。作品通过影像有频率滚动的黑影暗示“不可听之声”的存在。强制观众关注惯常忽略的细节,将音乐史上的观念革命转译为视觉语法,探索摄影的“无声叙事”与影像的“非表演性”。在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感官刺激中,以“强制慢观看”对抗注意力经济的消费逻辑。通过拍摄流媒体时代下生活中所受到的裹挟日常碎片影像投射到“我”的象征物之上,暗喻技术社会中“寂静”作为稀缺资源的消逝。

本作品试图在综合媒介的框架内呼应《4分33秒》的先锋精神,通过摄影的凝固性与视频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共生,追问当代艺术中“空”与“满”“被动”与“主动”的边界——当镜头代替耳朵成为接收器,我们是否终将在沉默中听见更震耳欲聋的真相?

作者姓名:章皓程

作品名称:《Framed Nature》

作品工艺:水彩纸/数码微喷

作品尺寸:105×70cm

指导教师:孙小川

作品阐述:作品围绕“被数据化的自然”展开。在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的时代,自然正在被一种悄无声息却又深刻的方式“编码化”。我们通过屏幕、传感器与遥感图像“认识自然”,但这种认知并非回归,而是一种被系统切割、分类、重构后的再造。原本静谧的自然景象,用密集的网格与符号叠加其上。每一个格子,都是一个信息单位,每一个字符,是一次试图“读取自然”的行为。这些字符仿佛来自基因序列、数据流、控制语言,组成一幅既可视又难以直读的“信息风景”。当自然的每一片叶子、每一道光线、每一滴水都能被编码、读取、甚至预测时,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否还存在“感性”与“共鸣”?还是已经退化成只剩“分析”与“监控”的距离?这些图像是可见的,也是被遮蔽的;它们美丽,但令人不安。

作者姓名:赵雪君

作品名称:《一线》

作品工艺:艺术微喷/棉线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傅遥

作品阐述:作品以“线”为核心展开创作。借用“线”这一元素,从存在状态、空间感知、事物本质三个层面切入,以摄影语言揭示人类与世界的复杂关系,突破常规认知,引导观者探寻深层意义,展现对世界多元且深入的理解。

在第一张中,林间雾霭里虚实叠印的路径间,无形的线是个体在人生方向抉择上的游移写照,重叠树影凝固“既定轨迹”的惯性,朦胧路面延伸“未知可能”的冲动,二者碰撞显影现代生存境遇里选择困境的永恒性;第二张山坡图景中,Z形红线打破自然空间固有秩序,以人工符号切割大地肌理,挑战惯性空间认知,将“上与下”的物理法则解构成流动视觉诗,成为拓宽摄影空间表达边界的支点;第三张水面上的朱红线,打破水面原始平静的完整状态,借外力介入让“恒定”的自然属性发生嬗变,触发对世界流动性与突变性的思考,让摄影从“复刻现实”转向“重构现实”的维度。

作者姓名:朱骅

作品名称:《作品已售》

作品工艺:图像拼贴/艺术微喷/现成品

作品尺寸:48×15cm

指导教师:徐丹

作品阐述:本作品是一件以艺术商品化为主题的观念装置。作品以“售出”这一市场术语为出发点,探讨艺术在当代资本语境中的价值异化现象。通过模拟商品展示的方式,将图像、标签、价格等元素置于展览空间期货配资招商,意在质疑艺术是否在被售出的那一刻失去其原初的精神性与批判性,或反被赋予新的商品身份。整个装置试图以冷峻、克制的语调,构建一种充满张力的观看关系,使观众在面对“已售”的图像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归属与流通机制。这既是对艺术市场现实的回应,也是作为创作者对自我创作处境的反思。

发布于:四川省